百年中山:敢为人先启新程

发布时间: 2025-04-16 出处: 中山市政府门户网站 

  一百年前,1925年4月15日,这片土地因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而迎来新的历史起点——香山县正式命名为中山县。

  百年奋斗,换得人间盛景。中山,已从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农业小县,到如今常住人口超450万、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的工业大市;从一片滩涂沙田,崛起为拥有34个工业门类、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林立的现代化都市。

  “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驱动着珠江口的澎湃脉动。

  1925年的香山,尚需靠木船摆渡连接岐江两岸;2025年的中山,深中通道如长虹卧波,半小时直达深圳前海,大湾区“黄金内湾”的交通骨架在此交汇。深中通道变“黄金大道”,创新资源跨越珠江口,串联起新的产业走廊,铺就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画卷。从岐江河到珠江口,现代化产业体系日渐强大,立体交通版图愈发夯实,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中山县命名之初,承载着革命与建设的双重使命。

  1925年4月15日年底,中国共产党中山党组织成立。彼时,杨匏安等先驱点燃工农运动火种,麻子乡农民协会的旗帜猎猎作响,成为珠三角反帝反封建的先锋。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山党组织擎起抗日大旗,锻造出珠江纵队钢铁脊梁,开辟百里红色热土,使中山成为华南抗战的战略支点。铁血丹心续华章,终在1949年迎来破晓曙光,中山儿女用热血书写了珠江三角洲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迎来第一次腾飞。岐江木桥通车,结束了“隔江如隔世”的历史;50年代华侨捐建的孙中山纪念堂、人民医院,奠定城市公共服务骨架;石岐玻璃厂、中山糖厂等国营企业成为工业化初啼,奠定中山工业化基础。

  1978年,中山永宁村人乘势而上,冲破思想禁锢,先行一步、敢闯敢试,走上了“富起来”的道路。“千万富翁乡”“亿元村”崛起,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让广东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永载史册。

  改革开放之初,中山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农村“万元户”黄新文、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中山温泉宾馆、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游乐园长江乐园、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

  1987年,时任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王志纲在珠三角跑了一圈,写出一篇题为《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报道,中山赫然在列。中山在改革开放征程上的惊艳表现,逐渐引起全国乃至海外的关注。

  改革开放的惊雷,让中山迸发出“专业镇经济”的璀璨光芒。古镇灯饰占全球市场近半,小榄五金、沙溪服装、大涌红木集群崛起,形成“一镇一品”的“十大舰队”。在被春风吹绿的岐江河两岸,孙中山先生故乡的人们,用点滴探索汇聚成推进改革开放的浩荡洪流。“小霸王”“乐百氏”“威力”“灭害灵”……一个个闪亮的商标,凝结的是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与奋斗。


  扭转乾坤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必然孕育于锐意变革的勇气之中。

  今日中山,从转型升级的挑战中杀出重围,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中山,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走出“小富即安”的舒适区,突破陈旧的禁区、跨越问题的雷区,把改革推向纵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GDP稳步提升,工业基石越来越强,新“十大舰队”乘风破浪;民生画卷越绘越美,“百千万工程”带动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4:1,连续11年全省最小;产业迈向高质量,中山R&D经费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破3.3%,近年来首次晋级全省第五……从“大招商招大商”的目标,到“打造为投资创业热土”的决心;从“三大指挥部”的筹备设立,到“三大攻坚战”的锚定突围;从“工改”(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改出新空间、治水治出新风貌,到企业回归成趋势、数字化革命成浪潮,再到深中融合大提速、开放发展开新局,再到GDP破4000亿、城市能级新跨越……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山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记录新时代的改革轨迹。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一个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从图纸走向现实,珠江东西两岸正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跨江通道建设热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格局将得以重塑,而伟人故里中山市,也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从“先富起来”到“高质量发展”,今天,中山对工业强市之路已经有了更具前瞻性、战略性的考虑,再次起笔勾画勇立潮头新篇章。

  从“不走回头路”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今天,殷殷嘱托成为焕发中山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引擎。


  如今的香山古城内,孙文中路197号,有一座建成刚满1年的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记录了中山“出海”闯世界的历程。

  踱步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气磅礴的主题漆画:伶仃洋上,波澜壮阔,中外帆船络绎不绝。这也是百年前,“香山人”扬帆远洋的场景。

  1879年,孙中山先生经拱北入澳门往香港,再漂洋过海赴檀香山,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站在轮船甲板上望着浩瀚的大海,中山先生感触良多,给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写下了复信,心中感慨“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近代以来,振聋发聩的追问就回荡在伶仃洋畔——从岐澳古道走来,郑观应先生喊出“商战重于兵战”,实业救国之思唤醒千百万沉睡灵魂;自翠亨村走向世界,孙中山先生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实业计划》启迪后人;三乡雍陌村罗三妹山上,“不走回头路”的世纪强音仍发出澎湃的回响……在这片珠江海域,有关“进取”“改革”“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

  继往开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下,中山把准方向、苦干实干,不断书写中山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中山百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式现代化史诗。

  从香山到中山,不仅是地名的更迭,更是一个民族从觉醒到复兴的缩影。中山百年日日新,以百年为奋斗新起点,当深中通道的灯火照亮珠江口,我们听见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

  这里,永远是改革开放的潮头,永远是发展创新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