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 | 用攻坚克难的勇气智慧,迎接美好的2024年

发布时间: 2023-12-28 出处: 中山日报 

  再过几天就是2024年,还有大约半年时间,深中通道就将正式通车。这座凝结着无数翘首企盼、美好期许的光明大道,将串联起理想与现实,成为中山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何迎接这不同寻常的一年,每个人都在思考。

  何为主要矛盾?

  敞开怀抱拥抱深圳,与“巨人”同行,与时代同步,这是中山人长久以来的夙愿。但假如,没有土地空间,没有美丽生态,中山用什么去拥抱深圳?抢抓历史机遇,应对这场关乎全局、关乎未来的大考,正是这一代人的使命。

  2021年12月26日,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水污染治理两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没有退路,意味着只此“华山一条路”,唯有破釜沉舟、一往无前;攻坚战,意味着任重道远,必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为什么“工改”是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凭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气神,解放生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土地碎片化和低效利用问题突出。到2021年,全市土地开发强度近40%,单层锌铁棚厂房占地11.2万亩,平均容积率0.65;已出让的土地中,10亩/宗、5亩/宗以下地块占比分别近70%、50%。受制于此,多年来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没空间,招商引资项目难落地,一批骨干企业被迫外迁,工业投资十年(2012—2021年)负增长。遍地低效工业园的局面不打破,即便深中通道通车,中山也只能从“望洋兴叹”变成“望桥兴叹”。

  为什么治水是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中山是岭南水乡,拥江揽海、河网交错,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但由于多年粗放式发展,河涌污染日趋严重。2021年10月2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中山治水典型案例,指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低、污水直排现象突出、管网缺失、部分水体治理成效不稳定等问题。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换句话说,中山必须用三年时间,攻克占比近四成的黑臭水体;而目标年2024年,又恰好与深中通道通车时间吻合。中山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决不能任由“污水横流”。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阐明了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深刻道理。对于中山而言,就是要从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抓住引领城市突围破局的主要矛盾、关键环节,以解决主要矛盾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以完成关键环节任务促进各项任务全面完成,让这座城市焕然一新、轻装上阵,奔赴“深中同城”的美好未来。

  改革和斗争

  方向已定,路径已明。然而,面对的困难问题远比想象的更多、更艰巨。

  开弓没有回头箭。无论是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还是政策藩篱难以突破,无论是干部群众思想难统一,还是各种利益关系复杂交织,两年来,中山始终不为所惑、不为所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意志,以“路在自己脚下”的坚毅果敢,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忍不拔,稳中求进、步步为营,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兼治“水土不服”。

  “工改”的改,也是改革的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全局、协调各方、靠前指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党员干部起早贪黑、进村入户、奋战一线,用心用情用脚,走通群众手里的一张张赞成票。各镇街全线出击、沙场赛马、你追我赶,形成协同攻坚之势。哪里影响改造,就从哪里突破。中山坚决打破一切不利于发展、自缚手脚的政策,累计清理113项旧政策,出台83项新政策,打出一套“谈、移、拆、建、引”的政策组合拳。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综合整治+三生融合”“挂账收储+异地代建”“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等10种改造模式,闯出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新路径。今年,中山“工改”全面提速,实行纵向“一竿子”、横向“一次过”审批机制,推行“容缺受理”“信任审批”,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压减审批步骤,企业“拿地即动工”、低效厂房“先招后拆、边建边拆”等成为常态。

  治水的治,也是“治乱”的治。面对过去一段时间存在的治水乱象,中山动真碰硬、铁腕治理,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贯穿全程。2021年12月17日,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全市水污染治理动员部署大会结束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约谈全市治水工程项目负责人,明确指出当前工程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中标单位迅速自查自纠,与全市人民同心同向,高质量完成治水任务。紧接着,中山提前开展全面审计,集中整治单价虚高、过度设计、围标串标、项目转包分包等突出问题,依法处置某央企涉嫌非法转包截污工程问题,严肃查处有关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大幅核减治水工程投资估算超260亿元,坚决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投一分钱要见一分钱成效。回头来看,正是这些超常规的举动,为中山治水工作重新出发奠定了基调——只有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才有这座城市秀水长清。

  经过两年来日夜兼程奋斗,两大攻坚战取得重要战果。“工改”方面,全市累计完成拆除整备土地面积超3.3万亩,新招引企业258家、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357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超940亿元。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山市场主体总量近65万户,同比增长11.56%,超2500家污染企业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治水方面,全市1041条河涌中,黑臭河涌较央督时减少六成;8条央督河涌已基本实现不黑不臭;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较央督时的25%提高至80%;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

  12月28日,中山高规格召开2023年度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暨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战总结大会。作为今年最后一场全市性大会,中山再一次发出号令,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再燃激情、只争朝夕,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坚决夺取两大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再出发,向彼岸

  很多时候,决定结果的不是我们所处的境遇,而是面对境遇的态度。两大攻坚战厚重的成绩单,让中山的2023年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也让我们有底气迎接美好的2024年。

  当我们重新审视“工改”和治水,不禁要联想,假如没有两年前的强大决心和意志,两大攻坚战不打,或者打不赢,今天的中山会是怎样?也许,我们同样满怀期许,但也陷入犹疑、忐忑:城市形态低端、厂房低矮破旧、用地空间拮据,历史机遇面前,中山会不会成为看客?黑臭水体肆虐,工程重复治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不复存在,城市吸引力日渐失色,人才引不进来甚至流失,中山会不会就此沦为平庸?

  所庆幸的是,因为下准了高质量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我们不再有空间之虞、环境之痛,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昂首屹立于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因为没有在困难面前却步,那条无路可走时勇敢蹚出的新路,那股锥子一般精准集中发出的力道,那份痛定思痛后的警醒,会让这座城市由内及外蜕变;因为始终把作风和纪律挺在前面,注重在攻坚一线培养、发现、使用干部,我们有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铁军”;因为注重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得以建立,这是决战决胜一切工作最坚实的基础。

  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智慧,将引领中山抵达珠江口的彼岸,也将引领中山抵达高质量发展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