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治水攻坚战:破釜沉舟 不破不还|聚焦中山党代会
中山制定了治水总体目标,到2024年要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水网。图为岐江河。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21年最后三个月,“治水”成为中山高频热词。
“全市‘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首先从治水开始。”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多个场合的表态,勾勒出中山市委、市政府破釜沉舟的决绝和不留退路的决心。12月26日召开的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更明确提出:坚持科学治水,坚决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目标年”2024年日渐趋近,省、市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相继出台,“美丽中山”建设凝聚起社会各界共识,水污染治理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出台,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打响了。
“对中山这片土地负责”
中山治水,必先“治人”。
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通报的“诊断书”,指向了“重说轻干”的病因。
就在10月26日当天上午获悉通报后,郭文海第一时间赶赴南朗街道、火炬开发区实地调研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情况。次日,郭文海到大涌镇、沙溪镇实地督导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调研村级工业园和低效厂房改造提升工作。
“这样的河涌,你们看了什么感受?”当天,看着发黑发臭的水体,郭文海向身边的干部严辞发问:“我是越看越揪心,越看越痛心,不下决心治理好,对不起中山的父老乡亲。”
水污染治理难,难在投入成本大,难在源头复杂,难在千丝万缕。但千难万难,畏难才是真的难。
也因此,中山迅速将水污染治理作为全市干部队伍“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的开篇文章。“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对中山这片土地负责、对中山老百姓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高度严格把好质量关。”
在12月17日召开的中央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暨全市水污染治理动员部署大会上,郭文海号召:“让我们在治水这场攻坚战、这场没有退路的战斗中,展示中山干部队伍忠诚干净担当,敢管敢抓、敢于直面问题、主动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解决的是遗留沉疴之难题,考验的是攻坚克难之勇气,呼吁的是破釜沉舟之魄力。中山需要决心、勇气,更需要担当、行动。
环卫工人在清理岐江河上的垃圾。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改变正在持续发生。“我们必须以对全市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力度,‘铁桶’守山、铁腕治水。坚决做好中山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模范生。”“中山市肺”五桂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方英恩作出如上表态;第四季度水环境质量环比改善22.66%排名全市第一,“中山人口第一大镇”小榄用实际行动证明水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可以兼顾。
同心同向的共识正在凝聚。在动员部署会后,市委书记郭文海、市长肖展欣旋即代表市委、市政府约谈全市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负责人,明确指出当前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工程项目方要负起应负责任,决不能层层转包、偷工减料、拖延应付。”严肃的措辞,阐明了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严肃性、重要性。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中山治水,必须“治根”。
11月起,中山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分别与镇街、部门、治水专家、“两代表一委员”、治水项目公司等开展座谈,并分赴广州、深圳、江门等地学习考察。
这绝不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而是实事求是地真抓实干。一个多月的实地摸排、调研、论证,为的是摸清病因、找准病根,避免“病急乱投医”。“必须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郭文海指出,水污染治理是中山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任务非常艰巨,是一场大仗,也是一门科学,不是简单拍拍胸口就可以完成的。
要系统治、流域治、源头治,不能“就水论水”。一个多月后,随着《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的出台,中山的治水“方法论”也形成了体系:
明确总体目标——至2024年,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水网,国家与省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市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明确总体思路——“三通三控一平台”,管网畅通、河清岸通、水系连通,严控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建设市“智慧水务”平台;
坚持科学治水——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力推进河涌暗涵治理,做好污水管网建设和管养,推动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和布局优化,加强源头污染治理。
形成最大合力——一方面明确市镇工作分工,压实镇街属地责任;一方面统筹市镇财力,加强治水资金保障;
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依法依规加强工程项目监管——相关部门要主动介入,依法依规做好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建成阳光工程、明白工程、放心工程。
中山制定了“一河一策”水体治理方案,全力推进河涌暗涵治理。图为工人在打捞河涌的漂浮物。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目标到路径,从部门责任到群众参与,从强化保障到加强监督,一个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的理念,日渐清晰。
9个方面,33条主要措施,明确分工与责任,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提出,结合镇街产业特点,布局环保“共性产业园”,通过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中山市水务局局长谢世华表示,将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铺开”的原则,打造一批代表性强、技术方案好、工程质量优、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对内可复制推广,对外可展示中山治水形象、“江河安澜、秀水长清”的样板工程,提振全市治水信心。
重塑城市“精气神”,再现“美丽中山”
中山治水,更是“治心”。
珠江三角洲冲刷平原上,1041条内河涌形成的发达水系造就中山独一无二的文化肌理。千百年前,香山岛从海洋走向大陆,成就了这座城市“江海交融”的气质,逐渐提炼、内化为中山人的精神特质。
时代风潮沿着江河吹拂中山。水路交通兴旺的年代,奔流的江河成为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温床,逐渐构建起现代中山的地理脉络和文化脉络。
明清时期,交通畅顺,商贸集聚;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华侨远洋;改革开放,春风乍起,工业兴盛。从改革开放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0余年时间里,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面貌加速迭代变迁,全新的方法论和发展逻辑推动城市向东发展。但“江海交融”氛围中所形成的“敢为天下先”特质,始终是中山人不变的精神坐标。
江河是日复一日流淌在人们眼前的时代力量。过去,它拥有两岸万家灯火和工商业的繁荣,也曾在烟囱林立的工业浪潮中蒙受污染;未来,它将在更高的文化和生态视野中得到治理、升级和重塑。
水环境治理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图为岐江河兴中广场段。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这个角度来看,水环境治理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是重塑中山城市“精气神”,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绿色生态水网,重塑“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秀水长清”的南粤美丽河湖。江河没有辜负中山,中山亦不会辜负江河。期待3年后,我们共同见证“美丽中山”的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