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热衷于模仿?
近来,从Instagram流行起来的“炫富摔”席卷了国内社交网络,从摔出钞票黄金的模特,再到摔出救援工具的消防员,各行各业纷纷效仿,俨然一场全民模仿秀。无独有偶,此前的冰桶挑战、A4腰、晒童年照也曾引起大批网友的追随模仿,这些“跟风”行为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机制呢?
模仿能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
“炫富摔”的源头,是俄罗斯名模发起的“Falling stars”(摔倒之星),有的从私人飞机“摔”出了一地奢侈品,有的从跑车“摔”出一大堆美元,不仅炫富还顺带炫身材。看到上流社会这番操作,普通大众也想效仿,奈何并没有那么多真金白银可以炫,那就炫职业、炫身份、炫特长,在模仿中获得自我身份的彰显,有些网友说:“虽然物质不富有,但我精神富有呀。”通过模仿,打破与上流社会的心理壁垒,好像我们也变得“富有”起来。
每一种行为,都有特定的心理需求在背后推动。孩子模仿父母,粉丝模仿明星,创业者模仿成功企业家,都是力量较弱的一方模仿力量较强的一方,通过模仿“强者”,向榜样学习,我们就好像变得跟他们一样,也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力量。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将这种现象称为“融合需要”,通过模仿我们认同和向往的对象,与这个高大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能够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
模仿是为了融入群体
心理学家杜克大学的唐雅·查特兰和耶鲁大学的约翰·巴格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不断模仿学生的举止和动作。和那些没被模仿的学生相比,被模仿的学生报告,他们更喜欢跟自己谈话的研究者,也认为交流更顺畅。该实验表明,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愿意接受行为和自己相仿的人。被他人接纳,对我们的远古祖先而言,则意味着更高的生存几率,经过进化选择,模仿便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对被排斥被孤立充满了原始的恐惧,只有归属于某个群体,才能让我们感到安全。模仿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学习机制,对我们融入群体,排遣孤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模仿的三定律
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在他的《模仿律》中描述到:模仿是社会的基本现象,并提出模仿三定律:下降律,指社会下层人士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指在没有干扰下,模仿以几何级数增长;先内后外律,指本土文化及行为的模仿优于对外部文化及行为的模仿。
2014年由美国渐冻人协会发起的慈善筹款活动——冰桶挑战,在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及NBA球星加入之后,开始风靡全球,国内社交媒体也纷纷点名各行各业的名人。在上层人士崇高威望和地位的影响下,下层人士争相效仿,从美国本土到全球,形成病毒式传播,冰桶挑战的流行非常符合塔尔德提出的模仿三定律。
为什么模仿会呈现出这样的社会规律?
英国动物行为学家、进化论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文化也存在自然进化规律,生物进化在于复制基因,而文化进化则是复制人类行为。理查德·道金斯将文化的基本进化单元称为“迷因”。迷因理论认为,当一个典型行为具备“迷因”特质,它就会在人群中自发复制,导致人们竞相模仿,从而创造出一个新文化。
模仿作为一种快速学习的心理机制,既能够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又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可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人类的成熟和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察觉自己的模仿行为,不应该盲目模仿、仅仅满足于模仿,还要在模仿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创造创新。